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0篇
  免费   380篇
  国内免费   497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1809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01.
贵州省瓮福磷矿沉积环境及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瓮福磷矿沉积的有利场所是潮下海湾浅滩环境,而不是潮坪。海湾的大小又控制着矿床的规模,海滩能量的差异影响着磷矿石的不同结构成因类型。矿石的结构,从凝胶―细砂屑与砂屑颗粒由细变粗;岩石的颜色由灰褐、黑色(多陆屑、富有机炭及黄铁矿)变为浅灰、灰白色;矿层中P2O5含量随之渐增,而且CaO含量变化与P2O5含量变化同步,说明水动力条件由弱渐强,反映了沉积环境由潮汐作用为主的海湾环境。为此,陡山沱组以浅水碳酸盐优势岩相的地层条件是成磷的前提;温暖、干燥的古气候提供了有利于磷质的析出及沉积;适宜的海滩古地理环境提供了最佳的成矿场所;"黔中隆起"的古构造条件是磷矿的分布及富矿形成的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2.
文中材料采自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下二叠统大竹园组和梁山组。大竹园组孢粉化石类型单调,保存较差;而梁山组孢粉化石丰富,保存良好。孢粉组合特征为:(1)大竹园组包含丰富的CalamosporaFlorinites及少量Torispora verrucosa,Gulisporites,Alisporites,HamiapollenitesStriatopodocarpites,这一孢粉组合主要出现在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按照大竹园组层位和孢粉化石特征,其地质时代应为早二叠世Asselian期—Artinskian期(相当于紫松期—隆林期)。(2)梁山组中可建立孢粉组合Laevigatosporites vulgaris-Gulisporites-Florinites ovalis,共计发现孢粉化石34属49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51.6%~56.1%,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为43.9%~48.4%。与大竹园组沉积时期相比,这一时期植被极为繁盛。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梁山组地质时代可能为早二叠世隆林期,即Kungurian期。  相似文献   
103.
黔东地区梵净山群与下江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黔东地区梵净山群回香坪组第6段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40Ma±5Ma),结合下江群芙蓉坝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及下江群新寨组(板溪群马底驿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13.5Ma±9.6Ma),将其与广西四堡群和丹州群凝灰岩年龄进行对比。梵净山群回香坪组年龄与四堡群鱼西组凝灰岩年龄一致,2个地区均发育早期基性岩和枕状熔岩、晚期浅色花岗岩。该事件的精确定年对江南造山带西南端构造演化将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依据江南古陆新元古代低变质绿片岩的最新锆石U-Pb年龄,梵净山群(贵州)、四堡群(广西)、冷家溪群(湖南)、双桥山群(江西)与仓溪岩群(湖南)、宜丰岩群(江西)、张村群(江西),甚至与双溪坞群(浙西)在沉积年代上有一定的时间差,而上覆贵州下江群甲路组(814Ma)、广西丹州群合桐组(802Ma)、湖南板溪群张家湾组(802Ma)、江西登山群邓家组(766Ma)和浙江河上镇群骆家门组(791Ma)沉积起点的时间也不一致,但是两者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出明显的造山事件。研究认为,不断地获得精确的地层年代数据将影响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对比,并制约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04.
黔西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煤层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地区处于特提斯与滨太平洋两个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多期性质不同的构造作用形成了现今错综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根据构造变形的差异,可划分为织金-纳雍NE向构造变形区、水城-紫云NW向构造变形区和黔西南复杂构造变形区。在野外地质的基础上,结合微观变形特征和矿物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认为黔西地区构造变形属于上地壳低温-中低温环境下的脆性-脆韧性变形;由于黔西地区基底构造相对稳定,成煤期后断块内部变形较弱,煤储层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构造裂隙,有助于渗透率的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05.
利用1981—2020年贵州省降雪日数、初始日期、终止日期资料,分析了贵州降雪的气候特征,以及降雪日数与海拔高度、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 贵州降雪日数西北多、南少,大值中心位于贵州西北部;降雪日数整体偏少,呈逐渐减小的趋势,2012年为突变点,整体上降雪日数每10 a减少1.6 d。降雪从11月开始出现,持续到次年3月,主要集中在冬季;开始时间集中在08—10时和20—21时;降雪具有明显的间歇性特征,降雪天气过程中仅发生1次降雪的占全部降雪过程的48.1%,主要在贵州南部,持续3 d及以上的过程集中在贵州中北部。2) 降雪初始日期集中在12、1月,最早11月;终止日期集中在2、3月,最晚4月。贵州中北部开始降雪多为12月,终止降雪多为2月;南部初始多为1月,终止降雪多为1—2月。贵州中北部降雪期更长,开始到结束间隔约为60—129 d,而南部大部为40 d以下,全省平均54 d。3) 降雪日数随着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增加2.3 d,纬度每增加1°增加11.4 d。  相似文献   
106.
本文为探索静止锋位于遵义上空不同位置时,各城镇精细化预报考核站点当日高温的规律,通过普查2009至2020年12月到次年2月间14时、17时地面天气图,并结合探空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筛选出云贵准静止锋(以下简称为静止锋)位于遵义境内时的所有个例,分型统计不同类型个例对应的白天最高温、EC2m温度预报数据,EC细网格850hPa温度,计算不同温度预报方法下的准确率,并分析是否可继续订正。结果表明:(1)离锋面越远,温度的预报准确率越高,基于客观预报方法的可订正性越强,实际业务中可以参考本文分析得到的各站点数据。(2)当静止锋呈Ⅰ1型时,遵义市西部站点用EC预报当日20时的850hPa温度进行预报(以下简称850hPa温度预报方法)准确率较高,北部、东部站点可用EC2m最高温度进行订正(以下简称2m温度订正方法)。(3)当静止锋呈Ⅰ2型时,可以同时参考850hPa温度预报方法和2m温度订正方法,订正后准确率高。(4)当静止锋为Ⅱ2型时,对于离锋面较远的东部、南部可着重使用2m温度订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7.
利用钻探岩心识别断裂形变、挤压扭曲、岩心破碎带等断层标志, 有利于勘探区构造地质条件的分析。通过对钻孔岩心岩性特征、地层厚度、煤层间距等方面的研究,发现ZK13钻孔在C51与C52煤层之间地层出现明显的揉皱与破碎现象、地层厚度与煤层间距增大,同时测井曲线显示地层有重复现象,推测在C51与C52煤层之间发育一逆断层;C54与C58煤层之间地层也比较破碎、地层厚度与煤层间距减小,伽玛伽玛曲线幅值增大,推测在C54与C58煤层之间发育一正断层。  相似文献   
108.
层序地层研究表明,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末期(相当于Ladinian-Carnian期)出现了一次与全球同步的大规模海侵,形成了一个向上变深的碳酸盐岩台地淹没沉积层序。垄头组顶部和竹竿坡组分别是海进体系域(TST)的下、上部分。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垄头组顶部自下而上δ(18O)持续增大,而δ(13C)先逐渐增大,后在顶部界面附近快速下降,反映了垄头组顶部在暴露环境下氧化作用的结果。竹竿坡组δ(13C)自下而上逐渐增大,δ(18O)总体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反映了海平面变化特征。研究认为,海进体系域的δ(13C)和δ(18O)演化不但反映了海平面和沉积环境变化,同时对密集段(CS)、层序界面和古暴露面等也有很好的识别作用,在层序地层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沉积环境分析是古地理重建的核心内容,黔北地区寒武系明心寺组沉积环境研究存在较大争议,以致对中上扬子地区明心寺组沉积期古地理格局的认识不能统一。选取寒武系明心寺组发育齐全、出露良好的黔北镇远地区三丘田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室内薄片鉴定及碎屑岩粒度分析等方法对三丘田剖面明心寺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沉积演化序列、沉积相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黔北镇远地区三丘田剖面寒武系明心寺组上段发育大套的石英粉-细砂岩,沉积构造以低角度冲洗交错层理为主,碎屑颗粒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三丘田剖面明心寺组上段砂岩以双次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含量较少,纵向剖面自下而上显示为浅水陆棚→临滨→前滨→后滨演化序列,呈典型的陆棚相向滨岸相变化。综上所述,黔北镇远地区三丘田剖面寒武系明心寺组上段的沉积相为滨岸相。黔北镇远地区明心寺组滨岸相沉积的出现,指示了黔北地区区域上重新认识明心寺组沉积相的必要性,将直接影响对黔北地区乃至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纪古地理格局及其大地构造背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0.
描记采于贵州省茂兰自然保护区境内一洞穴的中国野鲮亚科(Labeoninae)一新属长臀鲮属Longanalus.sp nov和一个新种大鳍长臀鲮Longanalus macrochirous sp nov。新属以臀鳍分枝鳍条为7根等特征.区别于该亚科所有属;新种以偶鳍发达.胸鳍后伸达到腹鳍基,腹鳍后伸超过臀鳍起点等显著特征命名大鳍长臀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